带着孩子在日本学球,中国的前国脚们也在努力: 杨旭孙可们,期待用对手的方式击败对手!
中国队0:7惨败给日本男足的那场比赛,有一位前中国男足国脚带着自己的家人现场观战,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为中国男足加油,而在比分定格在0:7的时候,这家的男主人拍下了比分牌,他说要用这张照片来警示自己。这位球员是杨旭,曾效力于上海申花、天津天海、山东泰山、辽宁宏运等球队,共代表中国男足出场54次,打进28球。 现在的杨旭,举家前往日本东京,并在那里让自己的两个孩子接受足球训练。和他一样的,还有前国脚,江苏球员孙可。就在大家对中国足球有些“灰心”的时候,这些前国脚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继续为中国足球出着自己的力量。
前国脚杨旭一家在国足对阵日本现场
用看国足比赛,来“教育”孩子
杨旭已经不知多少次被问到是否会让学球的孩子入日本籍的问题,而每次回答时杨旭都没有犹豫,那就是绝不可能,无论私下的提问还是公开场合的采访。“我说实话,这是原则问题,我来只是学习,并没有想扎根的意思。我承认对方好,不可耻。当你承认对方了,就会虚心学习,怎么去战胜他们,那是我们的想法。”很明显,杨旭之所以带孩子来日本学球,最终目的还是有了提高后回到中国,找机会打败对手。
所以,当中国男足来到日本打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时,杨旭自然一定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让孩子有一次近距离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男足与日本的赛前训练,杨旭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场边,与昔日的队友们见面打气。而大儿子在谈到王大雷的时候,非常自豪地表示,王大雷叔叔一定能把对手的射门全部扑掉。虽然事与愿违,但看得出杨旭平日里在家对孩子的教育与影响,以及孩子在心中对于中国男足的那份崇拜。而且杨旭的大儿子还激动地说了一句,给同学看到自己拍的近距离接近国家队的照片,不羡慕死他们。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足球在日本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而在第二天的正式比赛中,虽然坐在散客区,身边大都是日本球迷,但杨旭依旧耐心给孩子做着技术上的讲解,并且带领孩子不断给中国队加油助威,摇旗呐喊。而在0:7后,杨旭没有急着带着家人离场,而是一个人走到看台最前方,希望离现在的中国男足、昔日的队友们近一点,与他们共同承担这份难堪。而杨旭的做法也一定会感染到他的两个孩子,此时他的大儿子已经双眼湿润,但嘴上依旧坚强地表示,以后更加要努力学球,用对手的方式来打败他们。
一场比赛,杨旭让孩子接受了双重教育:技战术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可能就是国足惨败场外,杨旭一家的收获了吧。
用脚尖连续颠球,日本青训就是把“无用功”做好
能够在日本通过观看国足的训练和比赛来提高足球认知,这毕竟是极少的机会,更多的时候,孩子还是要靠日本的青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杨旭一家在东京的日常,就是陪着孩子踢球。
杨旭每天都会送孩子去进行个体和集体足球培训。当在个体培训中去练习一些枯燥重复的技术动作时,很多技术动作,即使是曾经的国脚杨旭,也未必能做得比自己的孩子好,比如说脚尖颠球。杨旭告诉媒体,日本的球员从小就被要求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颠球训练,以增加球感,而且这样的训练不是一堂课两堂课,而是日积月累的重复。所以,我们能看到日本球员在场上自如控球、传接球。但这些基础训练在青少年时期的比赛中未必能体现绝对效果,反而是身高马大速度快才能改变比赛结果,所以国内的青训往往会忽视这些基础的训练课程,这也造成了我们的球员在成年后与日本球员的巨大差距。
曾经有一部日本的高中联赛纪录片,让杨旭看哭了,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球迷都看过。视频中,当没有取胜的队长即将毕业而要告别球队,他在失败后的球场更衣室里说出了一句令广大中国球迷都可以铭记的话“我还想和你们一起踢足球”,这句话也感动了杨旭,或许日本足球这样的精神,让杨旭决定带着孩子来这里取经。
“足球的教育不光是教他们技能,也要教他们做人,我们很微妙的一个地方,就是孩子太过于矫情了,保护得太好了。比赛结束、训练之后,大家都谢谢家长,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谢谢家长的方式没有走心。谢谢谢谢,完了并不是真真切切地在谢谢家长、对手、裁判。我的理念就是站直了,鞠躬5秒钟,这5秒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真正静下来5秒,你就会想到很多事情。我曾经尝试过,这5秒我会想训练的过程、整个我怎么来的,过程非常长,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感觉是非常非常好的,所以我们把这个传统留下来了。”杨旭说。其实,在两个儿子来日本学习的时候。杨旭也学到了很多,他觉得日本青训的细节,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大家都在做好细节,帮助孩子们打实基础,虽然在现阶段不能收获成绩,但他们所有人都会庆幸于这是为了日本足球做出的贡献,大家都是为了日本足球好。
杨旭
和杨旭一样,来自江苏的孙可现在也在日本陪孩子踢球。正是他们这些曾经的职业经历者在有了深刻的反思之后,选择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道路,才能在将来给中国的足球带来更多的数据和选择,所以我们也要感谢他们的付出,同时期待着他们为中国足球摸索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孙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昊 张晨瑆
校对 李海慧